冯晓军,我校95级校友,兵器四院科技带头人,研究员,博士,硕士生导师。从事炸药爆轰化学与配方设计、火炸药安全性等基础技术研究,在爆轰化学与物理、冲击与非冲击点火及增长、炸药配方动力学设计等基础研究方面有较深造诣;在火炸药危险性分级、不敏感炸药评估、炸药性能测试与计量、炸药研发流程体系等应用技术方面取得突出成绩。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,中国安全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,中国兵工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,兵器工业集团科技进步奖11项。授权发明专利85项,编写国军标2项,发表科技论文90篇以上,其中SCI、EI收录30篇以上。
建立了国内唯一的爆轰化学研究专业团队,自主研发多台套炸药爆轰化学研究专用科学仪器设备,形成了完善的爆轰化学研究条件,开展了一系列爆轰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,在传统C-J理论和ZND模型基础上,研究和掌握了非均质凝聚相炸药爆轰和多相爆轰反应特征与机制,引入并发展了本征爆轰新理论,突破了爆轰过程反应区结构和速率的动力学调控关键技术,为实现xx倍TNT当量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指导。提出了以热力学为基础、动力学为核心的xx能量设计新思路,首次研发了兼具金属加速和冲击波增强作用的联合效应xxx体系。经过多年创新研究,在爆轰化学理论及动力学调控技术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。两度荣获集团公司“基础创新研究团队”。为高能xxx技术自主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指导。
致力于发挥基础研究和基础技术对工程应用的指导和支撑作用。首次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爆炸品分级标准,完成爆炸品13项配装组特征定义、配装组与危险性分级组合关系、殉爆增强性性判定等技术攻关,制定爆炸物配装分组流程和方法,成果已在《军工xxx工程设计安全规范》中获得应用,为提升火炸药行业安全研究水平,预防安全事故,降低安全管理成本,完善我国火炸药安全管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。设计了混合xx研发流程,制定《xx评审规程》、《xx评审规程》、《xx鉴定规程》等xx标准,规范了混合炸药性能测试项目和方法,构建了完整的xx性能参数体系,已在xx领域获得了应用,支撑了xx技术,尤其是不敏感xx技术发展,为xx数字化设计模式转型奠定基础。